【徐凯文】心理创伤8讲
我们都希望人生可以一帆风顺,但不幸的是,
每个人都免不了会“受伤”。面对伤痛,有的人“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”,有的人却能迎难而上,把伤痛化为人生财富。到底该怎么样正确地处理心理创伤呢?我们请到了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老师,他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秘书长、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、执业精神科医师。他曾参与处理汶川地震等重大危机事件的心理救援和心理创伤治疗。他在得到App的新课《徐凯文·心理创伤8讲》今天上线了,这门课会给你一套完整的科学处理创伤的方法。我们抢先选出一讲,带你看看如何应对别人的伤痛对我们的影响。
替 代 创 伤心理创伤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。如果你观察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人,可能会发现,有的人明明没有经历严重的负性事件,但还是表现出了创伤相关的症状,这是为什么呢?别人受的创伤为什么会对我们有影响?
2020年年初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。我接到了很多在一线的医护人员、记者和志愿者寻求帮助的电话。他们本身可能不是疫情直接的受害者,但是他们在经历了帮助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种种事件以后,也经常会感到非常悲痛。一个知名医生跟我说,他一天要哭好几次,才能够使自己好受一些。这种情况,我们把它称为替代创伤。替代创伤,就是说在大型灾难性事件中,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创伤事件,但目睹、听说、阅读到别人的创伤经历,也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伤害。汶川地震的时候,我从灾区回到北京,有央视的两个记者采访我。一个是编导,一个是摄影记者。在采访过程中,他们当着我的面发生了冲突。摄影记者不断地攻击他的同事,最后甚至把同事赶了出去。我当时有点儿尴尬,心想摄影记者怎么脾气那么大,没想到他突然问我:“徐老师,一会儿我能跟你谈一下吗?”他的这句话,让我一下子明白了。我就问他:“你是不是刚从汶川前线回来?”他说是的。他告诉我,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好带着全套摄像设备在成都,于是他立即和部队下到最危险的地方。他告诉我,在工作的时候,他知道自己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自然灾害之一。地震造成极大的、难以想象的伤亡。他知道自己在用镜头记录下这段历史。他也确实记录了很多非常、非常悲惨的画面。当时,他只是给我描述了这些画面,在十年后,我现在回想起这些画面,心里都会觉得难过。他在灾区没日没夜工作的那两周,他还吃得下睡得着,基本没什么问题。但是,当他被替换下来,回到北京以后,就出现了严重的睡眠障碍。他一闭上眼睛,就会看到那些可怕的画面。要知道最可怕的并不是有人遇难了,而是你看到孩子,他们还活着,他们向你求助,而你却救不了他们的那种痛苦。他因此彻夜失眠,只有靠酒精、安眠药才能让自己睡着一会儿。他的脾气也变得特别暴躁,一点点小的事情,就会跟别人起冲突,而实际上他原本是一个性格很温和的人。这位记者表现出来的,就是典型的替代创伤。共情让我们能体会他人的痛苦为什么我们没有经历创伤事件,同样会心理受伤呢?因为我们有一种高级的、几乎只有人类才有的能力,你也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人性,那就是共情。
共情的意思是,我们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看问题,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和体验。因为我们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,所以我们愿意去帮助他人。因为我们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,所以有时候即使我们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痛苦,只是看到别人经受痛苦,也同样会出现类似的心理创伤。在突发的灾难下,这种情况就变得尤为突出,因为在自然面前,人的力量是渺小的。我们想要帮助,却做不到,这种内疚、挫败甚至愤怒,会更加严重。在生活中,消防员、急诊科医生、危机干预者、心理救援人员、记者都容易受到替代创伤的影响。因为他们往往是在援助的第一线,也非常想要帮助他人。但如果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自我保护的话,也更容易因此受到替代创伤。汶川地震的时候,我去新华社给从前线回来的记者做心理辅导。我建议他们最近不要开车,容易有危险。因为替代创伤会让人出现跟创伤一样的症状。比如“解离”,轻微一点的解离会表现为突然走神、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。如果有解离的症状还开车的话,可能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超速了,或者不能及时觉察路况上的危险。我记得当时提到这一点的时候,有一位从前线回来的记者马上反馈说,你说得太对了,我回来之后,经常不知不觉就超速了。
怎么避免替代创伤其实避免替代创伤,有这么几个基本原则。
首先,我们要知道,只有照顾好自己,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别人。因此作为救援者,我们要让自己处在一个身心健康的状态中,管理好自己的睡眠、休息、进食。不能让自己的身体超负荷工作,否则就很容易因为替代创伤造成耗竭。其次,当你去危机前线工作的时候,要激活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,你要从自己的亲朋好友那里获得支持和安慰。和他们保持联系,和他们倾诉你一天中遇到的挫败和压力。这是我们及时调节心情,疏解负面情绪的有效途径。如果你担心自己所经历的,会对家人产生影响的话,可以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,这可能也是处理自己替代创伤的更有效的方式。最后,我们要知道安心首先要安身,所以救援的工作要着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,然后才是心理干预。我们还要知道,人的能力是有限的,我们要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实,更多地依靠团队去应对灾难和危机,接受自己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些事情。替代创伤是如此普遍,所以我觉得没有在一线的普通民众,也需要做好自我保护。我们要知道,我们处理负面信息和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。长期处于这种负面情绪中,也会让我们焦虑、恐慌。情绪是会传染的,因为我们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情绪,所以别人的情绪就会通过共情,传染到我们这里。因此,在这样的一些灾难性事件中,注意隔离、回避掉这些负面信息对自己的影响。比如,放下甚至关掉你的手机,让自己接触一些更积极、正面的情绪,从而更好地去工作和应对灾难,是普通人更理性的选择。
代 际 创 伤除了替代创伤,还有一种被别人的创伤影响的方式,我们把它叫作代际创伤。
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,是初二女生。父母带她来找我,因为她突然不愿意上学了。我跟她咨询的时候,看到这个孩子特别活泼,但我跟她说,我感觉你的微笑下面是有泪水的。我之所以这样讲,是因为在她的微表情中,可以觉察到一些负面情绪。听我这么说,她一下就哭了,她告诉我,自己从外地来北京上学,第一天办完手续以后,中午一家三口在学校食堂吃饭。吃着吃着她吃不下了,结果她父亲非常生气,一脚踹过去,把她踹倒在地。众目睽睽之下,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,这个女孩就拒绝上学了。她告诉我,她父亲经常打她,完全不顾她的感受。听完之后,我就和她父亲谈。我问了他一个问题,问完他一下就哭了。我说,你可不可以跟我说一下,你小时候的经历?听到这个问题的那一刻,他突然明白,自己小时候被父亲毒打时,那种痛恨伤害自己的父亲的感受,恐怕就是他女儿现在的感受。他小时候有多恨父亲,现在女儿就有多恨自己。他说,其实打完孩子之后他也后悔,但是那一刻他就是无法控制。他还为自己辩解说,小时候父亲是拿着铁锹往死里打的,现在我只是踹了我女儿一脚。他的这两种感受非常典型,他既感受到上一辈的问题行为给自己造成了伤害,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认可和延续了这种行为。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,叫作对攻击者认同。也就是通过这种心理机制,受害者在长大之后,变成了攻击者。上一辈的心理创伤,以某种形式流传到了下一代身上。在这个案例里,创伤在一个家族里代代相传,这就是代际创伤。当这位父亲认识到自己在重复上一辈的行为时,当他感同身受到自己的行为对女儿身心造成伤害时,当他通过和心理咨询师的交流,学习到了教育孩子并不只有身体攻击、身体虐待,还有更好的方式,比如情感交流、以身示范时,他就会停下自己这样的行为,不再对上一辈伤害自己的行为以合理化的解释,而替代以新的观念,比如身体攻击和虐待孩子是错误的,不应该让孩子经历自己曾经的痛苦。这位父亲,从此就停止了攻击伤害孩子的行为。我又把这个女孩叫了过来,我把我们一起讨论达成的共识和他们父女分享,我们还达成了一个行为协议,就是当父亲又克制不住要打孩子的时候,女儿可以告诉他,你看爸爸,你又在做违反我们协议、伤害我的事情了,你应该停下来。如果你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的话,可以到另外一个房间去自己待着,时间会让你的情绪平复。他们父女两人按照这样的方式,此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代际创伤的问题。有些人能够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了影响,也在影响自己的孩子。我发现有很多来访者,他们改变的动力来自他们希望自己深爱的孩子,绝对不要经历自己曾经历过的痛苦。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,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,可以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。总结一下:通过替代创伤和代际创伤这两种形式,别人的创伤也会影响我们。避免替代创伤,就要注意提醒自己,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,照顾好自己,才能去帮助别人。避免代际创伤,关键在于意识到自己身处代际创伤链条,并有意识地去阻断它。
下载链接: 萃 萃
应版权方的通知 不再提供下载地址 如需此课 请官方购买正版
页:
[1]